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08日

樊贯忠: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口述人简介

樊贯忠,男,90岁,1932年生,15岁参加解放军,入伍时为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43团步兵连战士,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6旅76团2连机枪班战士,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东南、西南剿匪战役,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复员回到家乡。1966年到焦作矿务局演马庄矿当煤矿工人,直至退休。

图① 樊贯忠。

图②③ 樊贯忠获得的奖章。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口述时间

2022年8月2日

口述地点

马村区马村街道丽景社区玉泉南区

口述人讲述

很多记忆都已经模糊了,但是从15岁参加解放军,一直到22岁退伍,这7年的从军经历永远刻在了心里。参加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次,我仍能清晰地记得每一次战斗的细节,我曾经的指导员、战友们,他们的音容笑貌、英勇挺拔的身姿时常会浮现在我眼前,我很想念他们。

1932年,我出生在温县后东南王村。1947年4月,温县刚刚解放,我15岁,便跟随村里的几名小伙子一起参加了解放军,成为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43团(即老二团)的一名战士。老二团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很有名气,我入伍后感觉特别自豪。

之后,我随部队南渡黄河,参加无数次战斗。随着投诚的敌军战士以及当地百姓的加入,部队在战斗中逐渐扩大,老二团后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6旅76团,我任76团2连机枪班战士。记得26旅在登封守了三天三夜,后消灭敌军一个半旅。

我们属于陆军,行军打仗靠的就是双腿,有时一晚上要走五六十公里,很多人脚上都起了水泡。我记得当时身上背着3个手榴弹、用长条布袋装的500发子弹、足够7天吃的面以及炒焦的干粮,指导员心疼我,觉得我年龄小,背这些东西吃力,就把我调到卫生队担任前线卫生员,救护伤员。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的司令员是秦基伟,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我随中野9纵26旅76团相继参加了郑州战役以及淮海战役。1948年10月,解放郑州战役中,当时盘踞在郑州的敌军准备往新乡方向逃窜,我们团急行绕到北边阻击敌军,隐藏在离郑州很近的山区村子里,为防止被敌人发现,不仅人员站岗,还要求村子只准进入不准出去。

当天早上,村里有一个老乡挑着刚做好的豆腐准备出去卖,被我们拦了下来,但一扁担刚做好的豆腐咋办,最后团部决定把豆腐全部买下来分给各单位。这位老乡却执意不要钱,说解放军好、共产党好,最后团部还是把钱给了老乡。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才在各个战役中所向披靡。

之后,没过几天,郑州解放。郑州战役过后,中野9纵脱胎换骨,开始在全军声名鹊起,陈毅忍不住和大家交口称赞:“9纵发展很快啊,我看可以打大仗了。”

我随中野9纵26旅76团在郑州待了三天,由郑州东进入徐蚌战场。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参加双堆集(当时属安徽省宿县,今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镇)战役,敌人负隅顽抗,我们打得非常惨烈,双方伤亡也极其惨重,阵地上的尸体足足堆了三层。后来活捉黄维,消灭黄维兵团后,我们就开始为渡江作前期准备。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野9纵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原26旅76团改称为44师130团,我被分配在130团1营1连继续担任前线卫生员。

1949年4月20日,15军44师召开渡江作战誓师大会。15军党委把分别写着“打过长江去”和“解放全中国”两面大旗授予44师第一梯队的130团和131团的1营,全师指战员激情满胸、斗志昂扬。

1949年4月21日23时,44师副师长方文举率第一梯队4个营向江南进发。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猛,我的团长李钟玄面部负伤,仍挺立船头指挥部队前进;130团1营(先锋营)教导员王敬春负重伤;3营营长李学增两处负伤,副营长陈起贵壮烈牺牲;船上的船工、水手也都负了伤,全船同志的伤亡尽管已达四分之三,但大家仍群情激奋,高呼口号:“只许前进,绝不后退,坚决完成任务!”各突击团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经过30分钟的水上战斗和50分钟岸边激战,于当日23时50分先后突破敌人江防阵地。22日3时,英雄们把“打过长江去”和“解放全中国”两面大旗插在了香山和黄山主峰上。

我听说这两面奖旗1956年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战后,二野四兵团授予我们130团“渡江杀敌第一功”奖旗,第15军授予我团“胜利突破长江”奖旗一面。我在渡江战役中脸部受伤,弹片至今没有取出来。

1951年年初,我随部队从四川宜宾乘轮船到武汉,然后坐火车到河北,换了新式武器装备后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我所在的15军44师向“三八线”以南、汉城以北驻涟川的美2师发起攻击,经一天一夜的激战,44师夺取了美军3个高地。

为争夺其中的一处高地,美军先后出动飞机、坦克、大炮进行8次反扑,均遭到44师的沉重打击。44师在扛过美军的“三板斧”后,来了一个反冲锋,打垮了敌军。之后,乘胜追击,直接把美军赶到了汉江以南。战后,志愿军第三兵团授予15军44师130团“出国作战第一功”的奖旗,《新华日报》对此次战斗作了专题报道。

记得在朝鲜战场上,一场战斗下来,我们连100多人只剩下指导员和包括我在内的13名战士。至今仍记得指导员叫崔占魁,河南辉县人。归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因为一看就会想起牺牲的战友,就会泪流满面。

往事如烟,那段燃烧的岁月,让我的生命充满光彩。希望后人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英雄们拼着热血和头颅为我们创造的。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整理

(此文特别感谢马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