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08日
立秋之后说说“燥”
本报记者 孙阎河
立秋之后,许多人开始关注秋季养生。昨日,结合秋季养生不能回避的秋燥问题,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军锋。他解释,从中医上来说,燥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的特性。另外,燥易伤津,人体一旦耗伤津液,就会出现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各种干涩征象;燥易伤肺,肺居于脏腑最上,称为“娇脏”,性喜清肃濡润,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相通,一旦伤损,就会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咯以及痰中带血、喘息胸痛等症状。
具体说到燥的分类,张军锋进一步解释,燥有外、内之分。外燥与季节、气候相关,又有温、凉之别。简单来说,初秋有夏日之余热,燥与热合谓之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谓之凉燥。清代《通俗伤寒论》中指出:“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通俗伤寒论》中还说:“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内燥则是人体病变过程中阴液亏损形成的一种类似燥的状态,多为肌肉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等特有征象。人们常说的秋燥多指外燥。外燥病多涉及感冒、咳嗽等病症,多数情况下会先伤及肺津。像温燥感冒者可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干咳少痰色黄、心烦口渴、唇口干燥、鼻腔咽喉干燥灼热、小便短黄,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凉燥感冒者可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咳嗽痰少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肺燥咳嗽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黄痰或白痰,并伴有口干、咽痛、便秘、尿赤、身热等。
张军锋强调,说到燥,就必须说说津液。津和液属于两个概念,是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近代医家周学海在其《读医随笔》中说:“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凡气血中不可无此,无此则槁涩不行矣……液者,淖而极厚,不与气同奔逸者也,亦水谷所化,藏于骨节筋会之间,以利屈伸者。其外出孔窍,曰涕、曰涎,皆其类也。”所以,中医认为,津伤与液耗虽同属阴虚,但病变侧重程度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最后提到秋燥的治疗和预防,张军锋指出,古人早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燥者濡之”。清代《本草新编》则列举了各类燥病的具体治疗方法:“气燥,辛以湿之;血燥,甘以湿之;脏燥,咸以湿之;腑燥,凉以湿之。内燥,寒以湿之;外燥,苦以湿之;久燥,温以湿之;近燥,酸以湿之。燥不同,审虚实而湿之,则无不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