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05日
总把异乡当故乡
□郑乃谦
修武县西村乡洼村曾经驻扎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而且时间长达12年之久。驻扎期间,这支部队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多人立功受奖。尽管移防离别西村已40多年,可当年部队的指战员还深深地眷恋着第二故乡,总也割舍不下埋藏在心底的那分外珍贵的别样乡情。
为了了解当时的军民关系,笔者专门采访了当年任职驻军某部防化连连长宋明政。因前几年有过多次接触,又是如约而至,主人端上热茶之后,便直奔主题。
①
②
宋明政,1970年初中毕业,这一年他刚好18岁,潇洒的小伙子怀揣美好的人生梦想,积极报名应征入伍,告别了家乡驻马店,迈进绿色军营。新兵训练结束后,他成了驻军某部防化连的一员,驻地在洼村。从豫南平原到豫北山区,一切都感到陌生,乡亲的热情厚道,给了他极大安慰。尤其是房东王时意全家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他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生活。
洼村地处山区,与焦作市区仅一岭之隔,被师部确定为战备点。解放军来到村子里,群众虽然住房紧张,但纷纷腾出自家最好的房子,还主动帮助战士们卸物资、扛行李、烧热水。战士们住在老乡家,屋门时常开着,物品从来没有丢失过,房东老大娘经常帮助新战士做些缝缝补补的活儿。
部队驻进之后,工兵发扬延安精神挖掘土窑洞,村里派出有经验的老农指导施工,一年后,指战员们才搬出民房。部队建营房、修训练场、盖养猪场,洼村大队专门腾出土地,派劳动力支援建设,不计任何报酬。南河湾营区铺路面,缺少水泥就用炉渣拌石灰水。村里男女老少几十人义务劳动,有的拌渣,有的抡着棒槌捶地面,有的用砖头磨地面,400米路段上场面热火朝天。地方出资打的机井,无偿供应部队用水。1978年,西村公社洼村煤矿出煤后,部队烧煤全是免费供应。每逢八一和春节期间,洼村大队和生产队干部总要带着苹果、柿子、核桃、鸡蛋去部队慰问;数九天时生产队送去几只山羊,羊肉汤驱走了寒气,留下了温暖。部队每逢需要时打个招呼,村里电工赵民总是热情相助。别说成年人了,就连少年儿童都十分尊敬指战员们。洼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小碾回忆道:“那时候,我们在路上遇到解放军战士,就会说:‘解放军叔叔好,向解放军学习!’”
社员王振兴家称得上是拥军模范户。
师长、政委刚到洼村,王振兴主动让出平房,自己搬进窑洞。师部防化科科长的手表不慎丢失在田间,干部战士费尽周折也没有找到,大家都感到失望。过了一个多月,王振兴的女儿青梅在庄稼地里拾到金表后当即交给部队,科长又惊又喜。青梅因此成了榜样人物,洼村学校号召师生向她学习。
群众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部队把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当成分内的事情。别说变压器,就连广播喇叭,计划经济时代都是掏钱买不到的东西,师部知道村里需要,无偿支援。积极开展助民劳动,每逢农忙时指战员们帮助生产队收割庄稼。社员们头疼脑热到部队卫生所,诊断、吃药都不收钱。战士们给住户挑水、打扫庭院和街道,更是平常事。那个年代商品十分匮乏,部队组织军人服务社送日用品下乡,方便群众。指战员们热情帮助村里的基干民兵搞训练,教他们投弹、打靶要领,提高军事素质,所以洼村民兵连在全县赫赫有名。
普通的小山村,处处体现着军民鱼水情。部队球场上,经常有军民友谊比赛。节日期间,部队搞文艺演出,群众进大礼堂观看,军民联欢洋溢着热烈气氛。上世纪70年代,群众主要靠听收音机娱乐,公社电影队下乡巡回放映,半个多月才会轮到一次。部队每星期五准时放映,周围各村群众都来看电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和老百姓》《我是一个兵》,大礼堂里嘹亮的歌声、训练场上生龙活虎般的身影,为小山村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入伍不到两年,宋明政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从通信员到副班长、排长,后到解放军防化学院学习,回部队后于1976年升任连长。
婚姻,终身大事;婚礼,终身难忘。1980年,社员王继成办喜事前一天还没有顾上办结婚登记手续。宋明政和指导员知道后,专门开着吉普车把一对青年送到西村公社,让其顺利领到了结婚证。婚礼当天,现场来了许多特别的客人,那就是部队的干部和战士。别开生面的婚礼,王继成更是终身铭记。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防化连奉命随大部队出征。为了不给群众添麻烦,部队没有搞什么出征仪式,特意在半夜时分出发,谁知在村口大路边,西村公社洼村煤矿矿长孙继州冒着严寒为指战员们送行。双手紧握,四目相对,默默无语,这个情景深深地烙在宋明政心里,至今还感受到孙继州双手的温暖。打仗,那可是出生入死啊!难以向家乡的父老乡亲告别,驻地的乡亲就是亲人!
经过28天作战后,部队重返洼村。周围各村的群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有的送鸡蛋,有的塞糖馍,指战员们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洼村大队还专门召开欢迎大会。周围几个村杀猪宰羊,慰问部队,要知道,那时候集体还不富裕。参战期间,防化连多人立功,宋明政荣立三等功。部队英模报告组,向西村公社的干部群众、学校师生汇报英雄事迹。乡亲们既为功臣们感到欣喜,也深情悼念三位烈士。
谈话间,宋明政取出了三张珍贵的照片,一张拍于广西友谊关,一张拍于阵地上,还有一张是1979年3月中央慰问团赠送的毛巾和别在毛巾上的五枚军功章。
从1970年入伍到防化连,宋明政就住在洼村,除了到防化学院学习和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外,一直没有离开这里。1981年9月,部队在山外建好了营房,防化连才搬离洼村。干部群众依依不舍,含泪相送,好在新驻地离洼村不远,与乡亲照旧来往。谈起防化连官兵,原来的生产队队长、80多岁的王时意还是一往情深。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防化连和洼村干部群众联袂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赞歌。部队是个大熔炉,一批又一批战士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岁月。乡亲们的热情纯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官兵们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把驻地当成了第二故乡,离开部队后也是深深地眷恋,难忘洼村,惦记着乡亲。4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老兵从四面八方重返焦作,还专门赶到洼村,回顾峥嵘岁月,见一见和蔼可亲的乡亲。
1987年,宋明政转业到焦作地方工作后,经常收到一些老乡自家产的柿子、红薯、山楂等。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到满头苍发的古稀老人,乡亲们的纯朴与厚道给宋明政的印象太深了,离开40多年还能说出当时许多干部的名字:周世彦、李喜年、王家严、栗振东、赵元奇、王家一……就连他的侄儿也爱上了洼村人,与王时意的孙女喜结连理组成家庭。友情连着亲情,真情一直在延续。
故乡,终身难忘!宋明政该有两个故乡:驻马店,那是走出千里万里也永远忘不掉的故乡;焦作,工作、生活了50年之久,最美好的青春记忆融在这里,心灵之根已深深地扎在这里。
焦作,不是故乡,胜似故乡!
图① 宋明政展示自己在部队期间获得的荣誉。
郑乃谦 摄
图② 1979年2月,宋明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
郑乃谦 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