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22日

岩山村

英雄故事代代传

本报记者 梁智玲

在孟州市西北部丘陵地区,距市区1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名叫岩山的小村庄。岩山村处在济源市与孟州市边界的分水岭上,为孟州市最高处,属槐树乡管辖。

这个只有几百口人的小村是远近闻名的英雄村。1942年至1947年间,中共孟县县委曾在这里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该村先后有7名革命烈士在斗争中长眠于此,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战争之歌”。

7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焦作市民政局、孟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来到岩山村,追寻英雄的足迹,感受“红色岩山”的独特魅力。

图① 岩山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

图② 吴天顺在讲述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梁智玲 摄

“十岭头、九深沟”“岩山有三难:吃水难、吃粮难、出行难”,这些流传在岩山一带的顺口溜,概括了当地的基本地形地貌、百姓的生活情况。

岩山村北有大岭阻隔,南有深沟阶地,村民想走出去难上加难。“宁叫多吃一个馍,不让多喝一碗水。”这样独特的待客之道,背后更是乡亲们在干旱缺水的艰苦生活条件下的心酸与无奈。

岩山村因何得名?据悉,岩山村在明正德年《怀庆府志》中称“闫家山”,清康熙年间《孟县志》称“严家山在县西三十里”。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在冯敏昌先生编写的《孟县志·山川图》中附有严家山的地理位置,文字说明有:“马吉岭东北六里为严家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有胜佛寺,金明昌四年建……按诸山自轵城东来,皆冈峦低伏即严家山。”冯敏昌先生还认为,严家山是顺涧水(文水)的发源地之一,“顺涧水出双柿树村之东麓,而东南流历贾庄,西又历竹庄,西又过沟北头村,东又至关沟庄,南汤沟水北来注之。水出严家山东南,历上汤沟村西,又历下汤沟东,而南流注於顺涧水”。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孟县志》称此地为岩山乡,1942年之后的资料中第一次出现了岩山村。“民间传言此地有严姓、闫姓居住,后因严姓、闫姓无人,故改为岩山。”岩山村党支部书记吴天顺说。究竟因何得名,还有人猜测,此地北有山岭,南为绝壁,交通不便,是一处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古有称险要城镇为岩邑的说法,故称此地为岩山。

这些说法都有待考证,但岩山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许正是其孕育红色故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前,岩山村是中共孟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1938年6月,中共孟县委员会成立。1942年8月,中共孟县县委迁往岩山村,坚持开展地下斗争。1945年4月7日,孟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岩山村成立,领导全县人民,配合八路军同日、伪、顽开展血与火的斗争,为党的事业和孟县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烽火岁月,硝烟滚滚。1947年7月,孟县独立营、地方武装、民兵配合太岳四分区又一次解放了孟县城,随后又肃清残敌,孟县全境解放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岩山村共有7位烈士光荣牺牲,他们是吴树蓂、吴光辉、吴巧云、吴光合、吴廷智、马既彪、李海新。

为充分发挥教育基地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孟州市委、市政府投资新建了抗战胜利纪念碑和纪念馆。2020年,孟州市部分政协委员、企业家自发捐款200余万元,在岩山村建设户外党建教育实践基地,承载抗战精神和当代奋进精神的初心馆、英烈馆、传承馆、引沁馆,修缮一新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第一届抗日民族政府旧址,新建的吴树蓂烈士纪念亭,几十幅呈现革命斗争场景的大型壁画……一系列红色元素,成为一抹最具魅力的“岩山红”。在岩山村的西出口,用心打造的“西岭守望园”既运用了岩山村高低错落的地势特点,又注入了革命老区浓厚的红色文化元素。右侧高台上的抗战胜利纪念碑旁边,红色标志“火炬”下方,“守正创新,展望未来”8个大字非常醒目。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岩山村的红色历史、红色元素,已成为赓续民族血脉的红色地标、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旗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这里缅怀英烈。今年59岁的吴天顺在岩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已十余年,对岩山村的发展很有感触:“红色精神是我村的凝聚力、向心力。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给村容村貌带来改观,更让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岩山村的老少爷儿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革命老区如颗颗明珠,正迸发出迷人的光彩。现在的岩山,是红色岩山,更是幸福岩山。她是孟州市西北部丘陵上的一个红色地标,是一张集美丽乡村、幸福百姓、正向能量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名片,更是一个刻在人们心中的“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