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22日

樊瑞楠:我有一个文学梦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樊瑞楠。

(受访者供图)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文学梦,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更是出现了文学热,并诞生了一大批作家。在我市,《焦作日报》副刊《山阳城》更成了培养我市文学青年、作家的一块热土。博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樊瑞楠看到《焦作日报》创刊65周年的消息后,勾起了她很多难忘的回忆。

昨日,追梦40年的樊瑞楠向记者深情讲述了她的文学梦。

小人书带来文学梦

上世纪70年代,樊瑞楠所居住的村庄经常放映《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经典影片,这些正能量满满又充满故事情节的爱国电影深深吸引着小时候的樊瑞楠。她反反复复看仍嫌不过瘾,便想办法找来小人书、文学原著来读。这样一本一本看下去,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渐渐地,樊瑞楠的语文成绩及作文竟然大有长进,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拿到课堂上读。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赞扬,让樊瑞楠备受鼓舞,对文学更加欲罢不能,文学梦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

“回忆那时候,对文学真是如饥似渴。”樊瑞楠告诉记者。

回忆过去,樊瑞楠说她当年遇到的读书环境还真错。

樊瑞楠的父亲是书迷,家里有一些藏书,像《封神榜》《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都有,还有当时流行的现代小说,甚至有线装的《本草纲目》,她经常埋头苦读这些书。寒暑假樊瑞楠到亲戚家度假,这家长辈在市里工作,家里也有很多闲书,她和表姊妹就比赛似的进行“沉浸式”阅读,开学看不完甚至带回来接着看。更有趣的阅读,是在大杂院内。

樊瑞楠居住的大杂院有十来户人家,有一长辈大不了她几岁,是大杂院的小孩头儿。他将每个家庭里的小人书、文学书搜集在一起,办了一个大杂院“图书馆”,院里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免费借阅,借阅时还要进行登记,有借还书时间,可像回事啦。

樊瑞楠就是这里的常客。在这里,她看过《金光大道》《艳阳天》《连心锁》,还有很多小人书、连环画、外国文学,读了高尔基的《母亲》《我的大学》《童年》等,读得如痴如醉。

高中阶段,樊瑞楠也是在读闲书中度过的。有一次,她的作文竟得了全校第一,引起校长对她的注意。

写作被人认可,作家梦也在樊瑞楠的心中潜滋暗长。

追寻写作路

樊瑞楠的青春正赶上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她告诉记者,当时的年轻人除了高考,就是万人争过文学这座“独木桥”。

“有人形容那时的盛况,说隔墙随便扔个砖头过去,就能砸着一个诗人。王蒙、刘心武、张抗抗、王安忆、铁凝、张一弓、路遥、高晓声……都是那时涌现出的著名作家。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像现在的歌迷、影迷一样追捧着当时风靡一时的作家,但那时很少有他们作品之外的花边新闻,我们主要追捧的是他们的作品。”樊瑞楠说,在这些星光的照耀下,她继续做着自己的作家梦。

可路在何方呢?《焦作日报》副刊《山阳城》像束光,照亮了她的写作路。

1984年,22岁的樊瑞楠还是一个小山村供销社的营业员,大自然的馈赠无时无刻撩拨着她的文学创作激情,工作之余学习《焦作日报》副刊《山阳城》刊登的作品和把自己的作品投向《焦作日报》,是向往文学殿堂的她感觉无比神圣的事。当第一首诗《柳笛(外一首)》变成铅字,当拿到那天的《焦作日报》细细品读时,父母的爱不释手、全家抢着看的兴奋,像一颗种子在她的内心萌芽,更像一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方向。

“我是在《焦作日报》和这些编辑老师的见证下成长成熟起来的,可以说是他们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我的生命长河里永远也忘不了这些人。”樊瑞楠讲述自己与当时《焦作日报》副刊编辑老师华秋娴、刘金忠、张雪琴、马万里等相识相知的精彩片段。华秋娴老师来山区采访,专门让乡广播站用大喇叭把有文学天赋的樊瑞楠从村里喊到乡里,鼓励她上电大读书深造,鼓励她笔耕不辍;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老师帮她编发稿件,用朱笔划满的圈圈点点和改动的痕迹让她感受到了老师留在字里行间的心血;参加焦作日报社组织成立的“焦作市七月诗社”,以文会友、以诗会友,听诗人刘金忠老师讲课。那采风的篝火和诗歌朗诵会都成了难忘的点滴,那激情满满的“七月诗社”更是为樊瑞楠以后的诗歌和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焦作日报》给了我追逐梦想的动力!”为了追逐梦想,樊瑞楠曾节俭伙食,宁愿饿肚子也要买一本心爱的书;为了追逐梦想,她曾骑着自行车跑几十公里路从山里赶到焦作日报社去听文学讲座;为了追逐梦想,她曾钻在蚊帐里躲避蚊虫的叮咬,一直创作到天明;为了追逐梦想,她曾为笔下的人物,或彻夜难眠或嬉笑怒骂;为了追逐梦想,她曾几度变换环境,只为离理想近些再近些。

在一束光的指引下,从在《焦作日报》副刊上发表作品起步,樊瑞楠在文学道路上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被焦作市作协吸收为会员,成为河南省作协会员,当选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焦作市作协理事、博爱县作协副主席,其作品曾多次被评为焦作市文学优秀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在为内心而写作。不管文学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不管处在社会的核心地位还是边缘地位,我一直心无旁骛。我的前半生从《焦作日报》获取巨大的精神食粮,是《焦作日报》最忠实的读者。今后,我要像《焦作日报》一样,成为照亮别人的一束光!”樊瑞楠说。

从“爬格子”到“一网情深”

曾经,因为工作繁忙,樊瑞楠渐渐远离了她的文学梦、作家梦。后来,在众文友的感染感召下,她重拾旧梦,中年以后再出发,不过改由过去的“爬格子”为现在的“一网情深”。

樊瑞楠创作的长篇小说《乡镇政府》在大型文学网站连载,2013年8月正式出版,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尤其是受到乡镇人员的追捧,他们说这是乡镇人员工作的教科书。《大河网》《焦作日报》《焦作晚报》《焦作文学》《青天河》及博爱电视台等对该小说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评论,焦作日报社资深编辑张国柱说其是“一轴乡镇风情画”,河南省作协会员、博爱县原作协主席现名誉主席李福祥说其是“怀川版的《一千零一夜》”,中国作协会员、焦作市作协常务理事、博爱县作协常务副主席黄凌评论其是“一部让你回味的乡土小说”。此外,焦作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杨清喜以《行进在乡镇的改革开放》为题对该小说进行了专题评论,发在《山阳论坛》2015年第4期,并给樊瑞楠寄来了样刊。据悉,此小说获焦作市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如今已近耳顺之年,樊瑞楠依然笔耕不辍,养花、写作,过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学人生,出版有诗文集《在风中歌唱》《白云深处》等。目前,她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人会从年轻变年老,但文学梦永远青春,永远让人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