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14日
陪伴在路上
本报老年记者 赵恩宏
老伴仙逝后,我和儿子住在一起,享受着平淡而舒心的生活。
女儿是本市某中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实行“双减”后,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姑娘婆婆早年过世,亲家公因老年发福、小脑萎缩,步履蹒跚。女婿工作繁忙应酬也多。无形中,女儿成了家里的“一把手”,除了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外,料理家务、服侍老人成为她义不容辞的分内事。她的时间太宝贵了,在孝老安亲方面,对公爹和亲爹很难做到两全,对我这个娘家爹也只能因少陪伴而心有遗憾了。
我很理解女儿的不易,从没苛求她,因为儿子和儿媳妇也很孝顺,我并不缺晚辈的关爱。可是女儿老是耿耿于怀,总认为她对我的孝敬欠缺,总是给我买吃买穿以弥补缺憾。为了弥补欠陪老爸的缺憾,逢到节假日,女儿协同女婿寻找时间空隙,带上两边老人,少长途多短途驱车出门旅游,尽可能增加我们沟通和面叙的机会。我呢,也主动配合。好在我的腿脚还算利索,不惧行走,我们或爬山或涉水,随兴随心而为。
退休后,我加入了焦作日报老年记者团,间或也写些小诗和短文陶冶情操,便常和女儿交流。一次,对于什么叫暗喻、什么叫明喻,我提出疑问。女儿举例说:“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到处是花的海洋。这句话就是暗喻。青年人好像八九时的太阳。这句话就是明喻。”筒单的两句话,使我豁然开朗,女儿成了我的老师。
有时,我利用晚饭后去女儿家串门,一来探望老亲家,和他闲聊;二来也能和姑娘一块茶叙她在学校的工作情况,顺便叙叙家常。每当我去女儿家,姑娘总是开门快步迎上来,挎着我的胳膊,边喊爸边亲热地护我进屋。在我准备回家时,姑娘就会陪我走到家。虽我一再推辞,可姑娘辩称:“我整天在学校忙,连陪老爸说话的机会都少之又少,这样走动走动,正好能陪您说说话、聊聊天,还锻炼了身体,岂不是一举两得。”我辩不过她,只好“父从女命”。这么一来一去,女儿陪父亲“偕行散心”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我很享受女儿的偕行。在路上,我们父女俩腿脚口脑并用,聊工作、聊家常、聊晚辈学业;谈家事、谈国事,间或涉猎天下事,既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淡化了女儿的歉疚情结,双方都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真好。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的确如此,理解多了,误解就少了;误解少了,真心就多了!我想一直和女儿就这么温馨幸福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