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15日

匆匆一次结缘 续写半生传奇

——记焦作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玉泉

本报记者 段美如

扫码看视频

深情祝福

37年前的一次邂逅,缘分绵延至今,感情历久弥新。从一名读者成长为报刊作者,《焦作日报》潜移默化、相伴相随。我深知,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共同串起一条条记忆的珠帘,期盼《焦作日报》的日子,让一座城多了许多底蕴和韵味。

只因为看了第一眼,就再也没有忘掉你的容颜。

芒种已过,夏至将临,在最火热的季节,焦作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玉泉讲述着一件最深情的往事,思绪回到了37年前——

1985年11月5日,《焦作日报》刊登了一篇散文诗《晨读的少女》,这是王玉泉在《焦作日报》发表的处女作。

第一次投稿,缘起王玉泉晨练途中的惊鸿一瞥: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在小城的青草地读书,那分陶醉令人神往。王玉泉有感而发,创作了散文诗《晨读的少女》,寄给《焦作日报》副刊部。几十年过去了,王玉泉还在品味那一天《焦作日报》带给自己的欣喜和亢奋。

一个文学青年的热情就这样被彻底点燃,读《焦作日报》成了王玉泉雷打不动的习惯。学习、研究、揣摩、思考,文学创作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爱读报,喜创作,尤其喜欢散文诗。开始学习写作的日子,每天盼着邮递员送来《焦作日报》。爱读报,热衷于订阅、剪贴、收藏报纸,特别是刊发自己作品的《焦作日报》,珍藏至今。”王玉泉这样回忆“青葱”岁月。

在博爱县文联工作时,王玉泉成了县城小有名气的秀才,从文学创作到新闻写作,华秋娴、刘金忠、薛书礼、张国柱……《焦作日报》一位又一位“大咖”,成为他文学创作、新闻写作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坐标和灯塔。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凭着一手过硬的文字功底,越来越受关注的王玉泉从县城到了焦作、郑州,从企业、机关到学校任职,岗位几经变化,但对《焦作日报》的感情始终如一。

1996年至1997年,王玉泉被省委组织部借调筹建《党建月刊》,首发第一期,他与同事创作人物通讯《企业之魂——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袁中告》,一经推出,反响热烈。省委组织部推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典型事迹,采访任务由王玉泉牵头。连续几天的深入采访、昼夜奋战,泪水、汗水凝成《太行公仆——记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在省委组织部部刊发表,为新华社记者组团采访报道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生活素材。

1998年,《闯世界的焦作人——记旅加焦作籍实业家、加拿大懋源公司总裁曹俊生》一文在《焦作日报》整版刊发。报道了一个创业者抢抓商机、敢于打拼、捐资建校、造福乡梓的人生传奇。

2009年7月,在见证家乡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而开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城区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征迁场景后,王玉泉有感而发,与同事一起撰写了《以人为本和谐征迁 河南省焦作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一文,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刊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9家媒体组团深度报道焦作市的工作经验,宣传力度之大、影响力之深远,可谓前所未有。

“《焦作日报》既圆了我的作家梦,也圆了我的记者梦,是我文学创作的引路人,是我终生感恩的良师益友。”王玉泉一边讲述,一边展示着自己的剪报集,“我大大小小一共投稿200多篇,一篇篇文稿都是对我写作的磨炼,也是对我意志的一种激励。”

如果说,喜读报纸、爱写文章是王玉泉个人爱好的话。那么,善用媒体、把握导向就是王玉泉作为领导干部的可贵素质。

王玉泉担任焦作市人社局副局长、军转办主任期间,分管信息调研、新闻宣传工作,在局主要领导的支持下,与焦作日报社合办了双周刊,网站和微信号由焦作日报社托管,实施通讯员表彰激励机制,积极培养通讯员队伍。通过《焦作日报》宣传人社政策、服务人民群众、展示人社形象,争取社会各界对人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市人社局微信公众号被评为焦作市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荣获省人社厅信息调研、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2019年年初,王玉泉调任焦作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他意识到深入宣传新时代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任重道远,势在必行。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借助融媒体时代的焦作日报融媒矩阵,焦作市技师学院正在怀川沃土书写校企深度合作的新篇章,把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双元育人的论文写在新时代技工教育的田野上。

上图 焦作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玉泉。

本报记者 段美如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