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10日
高风亮节照后人
【第九期】
栏主邓少勇:焦作日报社退休干部,高级记者,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焦作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职时获奖作品近200篇,在人民日报河南分社“打工”时参与采写刊登在《人民日报》的英模人物吴金印、史来贺、李文祥、谢延信、沈战东、马俊欣、杨华民、李博亚和南水北调等多篇重要文章。
□邓少勇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树后人凉。”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只是说说,没往深里想。
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蜜蜂从花丛中采蜜,甜蜜过后至少要说声谢谢。
再写前辈,仍旧有现实意义。绿叶清无限,归根感恩情。
新县祭奠上将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这首诗告诉我们砥廉的哲理。
1991年9月,上将李德生来到他曾经浴血奋战过的焦作考察三天,我全程陪同。
三天很短,宇宙瞬间;三天很长,德悠余生。
李德生上将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2011年5月8日逝世,享年96岁。
陪李老在焦作的三天,他无声的身教,让我领教了高官言寡,务实于民的风范。看到他主动和工人合影,离开焦作前,拉我坐在沙发上聊天,又和记者亲切合影,我至今心存温暖。
将军百战有威名,对待百姓蔼然亲,当听说他战斗过的温县有个东梁所村家家都是万元户时,他由衷自言自语:我们革命目标就是让人民享福啊!
李老的革命生涯里,焦作有他重要一笔。
1946年,他率部在沁阳驻扎半年余,为解放孟县和温县立下功勋。
这次旧地重游,他兴趣盎然,看到焦作天翻地覆的变化,几次开怀。
陪同将军三天,将军的高风亮节一直谨记于心。2011年获悉将军去世,自己只能在心里默念:将军一路走好。想到将军老家祭奠的心愿从此有念。
后来被聘人民日报河南分社,也曾经3次到信阳采访,怎奈“打工”身份,身不由己。
真正离开职场后,有了时间,也有了能力。2019年9月6日,驾车400多公里,去新县拜谒李德生将军故居,心愿终于达成。
抵信阳,从新县县城到将军故里陈店乡李家洼还有23公里,一路有多处“李德生故居”指示牌,然而村里没有任何标记,打听后到达将军老宅。
李德生故居坐北朝南,共三间。这是全村最破败的一户,进家无门,室内无物,不是他没能力,也不是村里舍不得,是他的坚持。
李德生将军从参军到去世,总共回过4次家。将军当年住过的牛棚,1994年前后因发大水冲掉了,县乡在原址靠后部位重建了一座。以前是土坯瓦房,重建后变成了青砖瓦房,将军知道后很生气,为此,故居就成了半拉子现状。
现在的将军故居无门无窗,随便进出。屋里空空荡荡,只有村里人在墙上粘的几张李德生夫妇的印刷宣传画。
我进屋里,发现北京一夫妻来拜谒时留下的花圈。我想,将军故里离城还有几十里,只三间破旧老屋,实在没啥可看的,能来的,一定和李老或多或少有点渊源。
到李德生故居,看到将军如此清廉,更加肃然起敬。
屋里北面的墙壁上挂着李德生和夫人曹云莲的照片,我看了很久,审视了很久。鞠躬。声嘶力竭地高喊一声:“李老,我来看您了!”
一人,一室,一呐喊。泪流满面。
将军一生光明磊落、荣辱不惊、德高望重、言行由衷。
出门看到一老者,上前攀谈,老人操着听不懂的信阳话。一青年翻译:“将军没有给自己家留下任何物质,却没有忘记养育他的故土。上世纪70年代,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老将军给村里送来一台打米机,方圆十几里的农民都挑着稻子前来打米。他为老家陈店乡中学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捐款600万元。听说学生晚上睡觉的床,就是白天上课的课桌,他又帮助筹集了80万元资金置办了配套设施。”
将军一生系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祭奠回归,一路感慨。我陪将军仅三日,留我一生无价宝。
太南抗日燃星火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名将朱瑞利用国共合作之机,在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期间,指导恢复整顿豫北特委,在晋豫边区、太行南区等地创建抗日游击队,为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他创办的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培养了一批抗日军政干部,我的父亲就是他创办华北军政干校的一期学员。
1937年七七事变,朱瑞在新乡举办华北军政干部训练班。我父亲被组织介绍,从沁师到新乡学习,成为该训练班第一期学员,朱瑞亲自担任班主任。毕业后,朱瑞成立豫北政治工作队,我父亲被任命为第二队副队长,下分三个小队,分驻辉县、焦作、博爱,做国民党豫北师管区部队及地方抗日宣传工作。
后国民党把师管区部队调往黄河南,当时正值日寇进犯豫北,我部政治工作队又被刘刚带到晋城。1938年1月,刘刚受朱瑞之命在晋城举办第二期华干班,由于我父亲有孟师、沁师的文化底蕴,加上他的组织能力和进步思想,很快就纳入了朱瑞的视线。我父亲被朱瑞亲自点名前去协助刘刚,此时我父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21岁。
二期培训学员500余人,毕业后一部分人到陵川组建太行南区游击队司令部,我父亲被任命为一支队政委。
从这个意义来说,朱瑞将军是我父亲参加革命的引路人。我也因此特别关注朱瑞将军的革命之路。
朱瑞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朱大兴庄人。1928年入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瑞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1938年年底,朱瑞在豫北点燃星星之火,一年多时间太行南区抗日烽火遍地开花。晋城地区、焦作地区和新乡地区数十个县域的红色据点都有朱瑞印记,比如修武西村,武陟窑头、辉县薄壁、济源杜八联、晋城一中、陵川夺火等。仅一年多为党培养出数百名革命干部。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一些同志在战争中牺牲了,活过来的“华干”人大多都成为地方地厅级和部队师以上领导人,比如原天津市委书记刘刚,原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许林枫,九届中央候补委员聂元梓,原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陈子植,原哈尔滨市委书记王化成等。
1939年5月朱瑞开始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徐向前赴山东统一指挥中共在苏鲁的部队。1943年9月,党中央和毛主席计划安排朱瑞担任八路军的副总参谋长。朱瑞经过深思熟虑,与毛主席进行了深入沟通,他想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去开展炮兵部队的建设工作。毛主席经过思考,同意了,说:“你将来会成为我们的炮兵元帅呀!”
朱瑞先任延安炮校校长,1946年10月起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是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时年43岁。
我为前辈拟挽联
我有个朋友叫纪卫国,他在焦作市公安局任刑侦副局长时,我是《焦作日报》政法记者,在工作中互相欣赏,情谊深长。
他的父亲纪涵星是抗日老革命,曾任周口、新乡地委书记,改革开放后任河南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等职。
纪卫国从小受家庭耳濡目染,革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没有纨绔子弟的毛病,而且事业心特别强。在焦作工作期间,他连破几个大要案,影响很大,后调入郑州,但是我们的友谊一直延续了下来。
他的父亲纪涵星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烽火锻炼出来的老干部廉洁自律,有几件事我印象极深。一件是他们家原来在省委南院最前面的小楼,他退居二线后,为了方便一线同志工作,他把家搬到最后面,把房子让给了一线领导。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我的。上世纪90年代,我的工作如日中天:每年的河南省好新闻评奖是年度最高奖,我连续五年拿了五个一等奖。一个评委说,一个地市报的记者连续五年拿五个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这在河南新闻史上极为罕见。纪涵星特别给我写了一封举荐信,给当时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葛纪谦。我觉得记者是靠稿子说话,收藏了信件,没有去见葛部长,但是纪老前辈给我写举荐信让我终身难忘。
老人家2009年10月6日去世。我记得那天午后,我接到纪卫国电话,说老爷子在郑大一附院已经进入弥留期,随时可能出现意外,邀我赶快到郑州商量后事。
按说这一级领导去世后的善后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但是家事还是得由事主做主。
等我从焦作开车到郑州黄河大桥处,纪卫国电话又到,其父已无回天之力,让我直接去郑大一附院。
我到达后,直接进入正题,当时正是国庆节放假时期,纪家要想更大哀荣,只需将告别仪式推迟两天,到正常工作日,在外地的部分省领导回郑,参加人员会更多。但是,纪卫国母亲也是老干部,觉悟高,商量后决定,次日只设一天家里告别时间,过了次日即在陵园举行告别仪式。这等于说。当天算一天,次日只停一天,告别仪式也算一天。这是地方风俗在家至少祭奠三天最为简约安排。
我特别佩服革命家庭的豁达。
纪卫国请我给他父亲拟挽联。老人家的清廉严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深思熟虑后拟出挽联:兢兢业业献身革命七十年 清清白白光明磊落一辈子。
全家一致通过,在家庭和陵园都悬挂着这副挽联。
我记得很清楚,一些老领导到家里告别时,多人盯着挽联凝视。原焦作市委书记、后任省政协副主席武守全看着这副挽联,一字一句缓慢念出来,令我非常感动。
【老记说书 轻松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