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02日

麦收

本报老年记者 朱帮义

“小满桑葚黑,芒种吃打麦”。到了芒种时节,就开始割麦打场了。在广袤的田野上,金色的麦浪滚滚,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驰进成熟的麦田,见景生情,不由得勾起我当年收麦打场的记忆。

过去,农村没有实现机械化,小麦收割完全靠人工用镰刀收割,然后把割下来的小麦打成捆用马车或架子车运送到打麦场上。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收麦的前一天要将家中的所有镰刀磨得铮亮,个个十分锋利。割小麦需要早起,原因是清晨凉爽,趁着夜间的露水浸湿的麦穗,麦粒不宜脱落,往往天蒙蒙亮就起床,借助月光挥镰收割。我是家里的割麦能手,每次割麦都是打头阵,稳、准、狠地挥动镰刀,不一会儿就从地南头割到地北头,一排排麦捆整齐地摆放在田间。

麦收前必须先造场,场是打麦的基地,农村生产队那时侯在麦收的前几天先选择一块成熟比较早的麦田,提前把麦子连根拔掉,腾空一片地来,用耙耙平,地面上洒水用石磙碾轧,碾轧时再撒上一些麦糠,再碾轧,一直把地面压平为止。这样,一块平整的打麦场就造成了。

割下来的麦子运到场上后,人工把麦捆打开摊平在打麦场上爆晒。烈日炎炎,热浪滚滚,整个打场上像蒸笼一样,这是晒麦的最佳时机。人们不停地翻动着摊晒的麦穗,让麦子晒干、晒透才开始碾场。过去碾场大都是用黄牛、毛驴等牲口碾场,碾场人是村里的老把式,手中挥动着皮鞭吆喝着,石磙在麦穗上一圈圈转动。直到把麦穗上的麦粒彻底脱离干净,碾场才算结束。紧接着就是起场,村里的主要劳动力都集中在打麦场上,用桑杈把麦秸挑到场的边缘,然后垛成,一个个像小山一样的,挺立在麦场四周。人们把麦糠和麦粒用耙和木锨堆在一起,准备扬场。扬场是个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常言道:“会扬的一溜线,不会扬的一大片。”意思是说用扬场锨把麦粒扬在空中,有技术的是一溜线,落地后整齐不乱,麦粒和麦糠分离;不会扬场的把麦粒扬在空中是一大片,落地后糠和麦粒仍混在一起。扬场的主要条件是得有风,没风扬不了场。说话间,起风了。瞬间,麦场上欢腾起来。刮风了,是东北风,可以扬场了,人们手舞足蹈地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扬场的挥动着扬场锨把麦粒抛上空中,其他人大竹扫帚扫、竹耙子搂忙个不停,不一会儿,金黄色的麦粒堆成了小山。

1981年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爱人在老家分了责任田,到了麦收季节,我向单位请假回老家帮爱人收麦。割麦子我不怕,那时候年轻有力气、有技术,不到两天就把小麦收割完毕。虽然劳动力少,但我和爱人拉石磙碾场配合完成。困难就出在后面的扬场这个环节。我不会扬场,最后只好请年迈的父亲帮我。父亲年纪大了,但扬起场来手脚利索。他扬场,我一旁扫麦糠、垄麦粒打下手,不到半个小时,麦子被父亲扬得干干净净。

收麦打场的记忆,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