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27日
乔叶故乡杨庄村
□王保成
杨庄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李万街道所辖的一个村庄,现有村民2600多名,有吕、郑、陈、丁、赵、齐、姜、刘、李、张、王等姓氏。杨庄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在周边是一个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庄。
①
②
图① 郑训诒老人绘制的上世纪杨庄村平面图。
图② 乔叶近照。
(王保成供图)
先说村名的来历。传说,大禹治水时,修堤挖河、大兴土木,完工后此处留下一个大土堆,上面长着一棵大杨树,有些河工在这里搭棚居住,家户多后形成了村庄,居民以树起名叫古杨庄。商末周初,武王伐纣,开辟了东北方车马大道,古杨庄是必经之处。秦代以后,这条官道是关西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杨庄开始兴盛。据说,当时杨庄村东西有3.5公里长(按当时的说法,是东起小四园,西到王家坟),人口规模六七千人,有张、祝、郑、苗四大姓氏。
和周边村庄不同的是,过去的杨庄村是有寨墙的。村里的老人说,杨庄村的寨墙是和李屯村的寨墙同时修的。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小麦快熟时,由当时的自卫队队长田九功负责,同时在李屯村和杨庄村修建寨墙(也叫土城墙),调动周边十几个村的劳动力,历时数月修成。寨墙的功用当然是为了防匪、防盗。杨庄村的寨墙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50米,寨河宽五六米,村南村北都修有石闸来控制水流。当时,全村两道半街,分别为北街、南街和小南街,村东西两头都有寨门,北街两头有寨门设在寨墙位置,南街两头寨门不顶寨墙,西头寨门离墙100米左右,东头寨门离寨墙60米左右,东头寨门正上方有石刻“古杨庄”三个字,由本村村民郑怀修书写和刻成。进出村还装有吊桥,白天放下供出入,晚上收起以保安全。
寨墙、寨门修好后还刻有石碑,记载当时各户捐款的名单。此碑长约80厘米、宽50多厘米、厚15厘米,上方刻有“永远碑记”四字,中间是名单,下方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等字样,可惜此碑如今下落不明。据说,在修寨墙前,杨庄村东北不远还有一个胡李庄,村里有胡、李两个姓氏,人口不多,村子很小,修寨墙时把这个小村修了进去,从此两个村子并入杨庄村。
传说,古杨庄曾有一段时间不交皇粮,说的是商朝初年有个姓苏的大官,其女儿苏银庄为商汤的妻子,文武双全,是当时的女英雄,曾领兵南征北战,为国为民立下汗马功劳。苏银庄死后,商汤封她为神母,由于其被埋在古杨庄附近,商汤因此下旨古杨庄从此不交皇粮。
元末明初,朱元璋3次血洗怀庆,古杨庄基本灭村,原来的张、祝、郑、苗四大姓氏只剩张家一户。后来,朱元璋从山西省洪洞县往中原移民,一部分移民来到古杨庄,这个村庄才渐渐有了生机。到了民国时期,杨庄村有100多户人家,500多口人。村内有山神庙、祖师庙、牛王庙,东头村外有关帝庙,村东南有文昌阁。杨庄村还有一处大院,分为前后两个院,正门朝南街,后门朝北街,全是砖瓦结构。此院在当时是全村最好的房舍,前院有临街屋、西屋、中房屋,后院有东西屋各六间,上房七间还是楼房,中间三间,两头各两间,楼上还是砖铺地面,非常漂亮。中房屋东头连通前后院,上房楼梯在上房的东天井,全是石条台阶,天井上方也是瓦房。据村中老人讲,这个大院是山西人盖的,不知道什么原因,院子盖成后这个山西人再也没来过。后来,村民在这里办火神会,神像都放在楼上,大伙儿习惯把这里叫成会院。逢年过节,村民议事或者聚会都在此院进行。
杨庄人津津乐道本村的历史文化,更以这里是全国著名作家乔叶的家乡而骄傲和自豪。乔叶本名李巧艳,出生于1972年,自幼刻苦学习,酷爱写作,在焦作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3年,她的作品开始见诸《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几年间以其美文亮相中国文坛,拥趸千万。此后,乔叶进军小说领域,创作多部中长篇小说,曾获河南省首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出版有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拆楼记》《认罪书》《藏珠记》,散文集《走神》《深夜醒来》《一往情深过生活》等作品。乔叶是中国70后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全国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是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
乔叶不仅是杨庄村的荣耀,也是焦作甚至河南文坛的光荣。杨庄人说起乔叶,还是很亲切地叫她巧艳,他们更喜欢谈论她小时候勤奋学习和懂事孝顺的故事。而乔叶回忆起童年,更多的是家乡父老的艰辛和父母的言传身教。那时,乔叶的二哥经常逃学,父亲知道后勃然大怒。这天晚上,父亲让二哥在院子里跪下,指着一辆崭新的板车说:“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如果不好好上学,你就拉上这辆车走街串巷捡破烂,我决不会养你吃闲饭。”然后,父亲又指着乔叶他们说:“将来谁考不上学,这辆板车就是谁的。要是不想捡破烂,好好上学是唯一的出路。”看着父亲铁青的脸,听着二哥呜呜的哭声,乔叶蓦然意识到:从他们的家境来讲,父亲的话是真理。如果考不上学,他们只能重复成千上万名农村青年的命运,成为一颗最卑微的土粒。这一刻,乔叶突然明白,只有好好学习,她未来的命运才会改写。
杨庄村年逾八旬的老人郑训诒说,村里以前建有文昌阁,所以文脉兴盛,才会出了乔叶这样的著名作家。这话未必可信,却肯定和村民普遍重视教育有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杨庄村很多孩子通过考试走出农村,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今,乔叶成为杨庄村一代代学子的标杆,相信在乔叶的带动和引领下,杨庄村会走出更多的青年才俊。当然,这也是乔叶最乐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