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20日

奋斗最美的人生底色

□刘笑关

《平凡的世界》成为今天的经典,可谓一波三折。

当初路遥拿着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找了几家刊物,都被拒之门外,最后在当时的《花城》杂志上发表,可未在文坛产生很大震动。直到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播出之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才在中国大地掀起一股“路遥风”。6年的写作,三部六卷、100多万字的作品,反映的是1975年至1985年10年间一个叫黄原的地方城乡社会的变化。到2018年,该书已累计发行1700万套,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读者对作品的不离不弃,充分显示出《平凡的世界》伟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来。

这部史诗性的巨著,直到今天,还释放着它巨大的影响。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时代在改变,而文字不会改变,文字中蕴含的那种精神更不会改变,且永远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和旗帜。

路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辈在上世纪80年代读过的《人生》,听闻那是他们在学校偷偷传阅的一部中篇小说。高家林和刘巧珍两人从相爱到分手、到各自奔向不同结局的生活,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是可以选择的,但必须慎重,因为它只有一次。

《人生》发表后,路遥在收获名誉和荣誉的同时创作意犹未尽。如果说写《人生》是路遥的准备期,那么《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要完成的大作品。还可以这样说,《人生》的创作为日后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找到了现实灵感,其中的人物塑造也由单一的个体命运转向群体。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奋斗史和创业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不同的人生观和人生经历,是始终贯穿小说的两条主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两人同在一个起点,却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孙少安行动中所体现出的是一部历尽艰辛的创业史——从土地承包到拉砖、烧砖,他一边不停地“折腾着”,独自支撑着烂包家庭;一边寻求农民的谋生之路。孙少平书写的是一部坎坷的人生奋斗史——高中毕业回家务农、当教师,再回到城里打短工、下煤窑,从农民到工人身份的转变,让他一步不停地奋斗着,梦想着用知识改变命运。

当然,他们两个只是作品中的主要线条,围绕他们蔓延开来的还有许多人,许多值得我们敬佩和他们敬爱的人,如孙少安的媳妇贺秀莲,这个一心一意爱着孙少安的山西女子,既是孙少安生活的伴侣,又是孙少安事业的坚强后盾和支持者。田晓霞就像黄土地上的一只百灵鸟,性格爽朗,讨厌世俗,大胆地爱着这个憨厚、同村同根的同学,使孙少平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能积极乐观面对,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也会自我疗伤……

支撑着这部作品的灵魂是“奋斗”。孙少安尽管在奋斗中不断碰壁,但他从未对奋斗失去信心和斗志,他的目标就是一心想让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吃上白馍馍”。对于这一个不大的愿望,他通过原始积累和把握住的机遇,盖起了烧砖窑,让父老乡亲参与其中,让每家每户都“有钱赚,有饭吃”。这个还上升不到更高领域的思想和觉悟,其实是作者骨子里流露出的对黄土地上农民善良勤劳的一种赞美,更是作者对他们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祝愿。而孙少平的奋斗却是体现在他的不屈不挠中。这个早想“扒着火车出去看看”的年轻人,迫切希望“知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到外面的世界一展宏图。然而在那个时代,人们还认识不到知识的力量。因此,他或寄人篱下,或坐地摊找活儿干,尽管每次揽到的活儿都不遂心愿,但他无怨无悔,在磨难中坚强地忍受着、挣扎着、向往着。每当打开书页,田福军、孙玉厚、孙玉亭、王满银、兰香、秀、安锁子……在奋斗中的他们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路遥用现实主义手法书写出这部宏篇巨著,其真情、其深情、其感情尽在其中。我们从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可以看出他写作时之投入、之艰辛、之执着,即使在生命倒计时的时候,也没有因生命的重要而放弃。我不止一次地读过《平凡的世界》,尽管是多年前购买的非精装合集,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作者的敬重和敬仰。没有哪部作品能在几次印刷之后还在印刷,没有哪部作品在当初不被看好而后爆发出巨大的正能量,唯有《平凡的世界》,是作品中那些平凡人的平凡事,才彰显其奋斗之伟大;是那些发生在身边的“宛如平常一段歌”的平常故事,才显示出作品的现实意义。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片尾曲“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是信天游的一种苍凉,当演唱者那声“瞭得见那村村呀,瞭不见那个人”的嗓音把音符陡升到一个新高度时,抗争中的不屈不挠和奋斗精神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抒情和释放,而是对还在奋斗的人们一种无法表达的敬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读懂了《平凡的世界》,才能读懂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读懂善良、奋斗和幸福,才是平凡人的人生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