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13日
接兵那些事儿
□朱帮义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那天,在电视中看到招兵宣传片,不由得勾起我于上世纪60年代接兵的美好回忆。
1968年春,那年我已参军入伍5个年头,老兵们都慌着退役,我也作好了退伍的准备。在关健时刻,我接到了连队通知,让我到福建接新兵,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自己的天职,所以,我二话没说,同全师接兵队伍一起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南下的接兵列车。
几天的奔波后,我来到了四季如春的海岛城市——厦门。随后,我和一个与我同姓的战友被分到厦门市同安县向阳公社接兵点。由于气温的变化,到达接兵点第二天,我的脚气病就犯了,两个脚趾间起了水泡,奇痒难耐,给我下一步完成任务带来了挑战。解放鞋没法穿了,为了克服困难,我在当地花了8分钱买了一双草鞋,管它好看不好看,穿上能走路就行。那时,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还很贫穷,农村的大人、小孩都不穿鞋,全部光鞋走路,公社的干部也只穿双拖鞋。
征兵工作一开始,我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同地方干部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困难。当地人讲闽南语,我这个北方人一点儿也听不懂,直接影响对新兵的政审和家访工作。为了解决语言交流障碍问题,每次同公社领导开会研究问题时,我都事先强调要说普通话,不讲地方话,但会开着开着话就变了,经常因语言问题闹笑话。为了方便入户家访,后来,公社领导给我派一个翻译,是一个50多岁的女同志。她忠厚老实,在家排行老三,大家都叫她三婶,我也这样称呼她。我一个人负责全公社分布在海边的十几个大队报名入伍青年的家访工作,每天要步行十几公里路。为了方便我的出行,公社又给配备了一辆旧自行车。我每天骑车载着三婶,颠簸在山间的小路上,走村入户访问。每到一户人家,都是三婶先用闽南话和乡亲们交流,然后再用普通话向我解释,我再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一家的走访工作才算结束。
一天,三婶因夜晚下海被海蛎弄伤了手,手面肿得像发面馍馍,我劝她休息几天,她说啥也不干。“我休息了,你怎么开展工作?这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进度。”她说。我把自行车打足气准备出发时,发现我穿的草鞋绳子断了,鞋后跟也耷拉下来了。我用手帕兜住鞋跟,骑上自行车就出发了。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当火红的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时,我听到三婶喊:“小朱,准备好了没有?我们该出发了!”看到我后,她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用报纸裹着的东西,然后递过来。“这是啥呀?”我惊讶地问。“我连夜给你编了一双草鞋,你穿上吧!把脚上的那双旧鞋扔掉吧!”我换上新草鞋,两眼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作为一个北方人,到南方接兵遇到的第三个难题就是水土不服,饮食不适。接兵期间,我们统一在公社食堂就餐。当地人都吃大米,每天早餐一份稀饭、一小勺腌制的海蛎,没有青菜可吃;中午有时在老乡家吃,还是大米稀饭、海蛎腌菜;晚上回公社同样吃稀饭。总之,一天三顿大米稀饭,吃不到馒头和面条。后来,还是三婶跟我说:“小朱,你如果大米吃不习惯,午饭可以到海边驻军连队吃,他们那里有面条和馒头,很对你这个北方人的口味。”我听后欣喜若狂。后来,我隔三岔五就去驻军连队吃顿午饭,换换口味。
两个多月过去了,我克服了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部队交给我的光荣任务。我穿着三婶编制的草鞋,带上穿着新军装的新兵归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