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13日
■云台纵横
露营热的冷思考
□许伟涛
在疫情管控前提下,“休闲旅游”之旅游已暂时性不存在,只剩下了休闲。这从今年五一假期出现的“露营热”可管窥一斑。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计算,仅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在多地“非必要不出省”的倡议下,周边短途游满足了城市人群的出行需求。其中,露营显然是今年五一假期的“顶流”。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历史峰值,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增长90%。
作为五一假期的“流量担当”,露营旅行的辐射效应凸显,其流量直接带动了露营地周边的旅游商家热度,对目的地旅游经济亦产生带动效应。由此亦可佐证,在本地游和周边游占据主导的前提下,旅游消费市场呈现出近程化、深度化、休闲化的总体特征。
当旅游圈“炫”起了一股都市户外风,以露营为首的户外活动被“卷”上新风口,仿佛一夜之间,任何有河有树有草地的地方,都可以成为“篷户区”。假日里,笔者与友人驱车进山,连前往月山寺的山路岔道口,也见到了露营基地的指示牌。
但愈是如此热浪迎面扑来,愈是要时刻保持冷静,值得思考流量究竟从何而来?毕竟,当各地刮起“露营风”时,最能撩拨人们前往的营地多少得有些能拿得出手的特色,比如自然景观、差异化的营地体验、满足多元需求的露营游乐综合体。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网红景观+特色玩法”的景区更易快速出圈。
其实,露营整体更趋向于文旅产业,可以说是一门重资产运营的生意。故此,尽管正当风口,但作为一个回报周期慢、利润率较低的业态,其品牌的忠诚度或许更加重要。毕竟,露营作为住宿的一个载体,最终是要打造多元化的商业综合体,而目前露营的高曝光率源于疫情的催生,加速了行业的成长,同时也意味着露营经济正面临营地水平参差不齐、多数难以赢利的困境,如何找准市场定位、探索经营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随着露营经济的发展,露营营地将走向风格多样化的发展道路,目前已经出现了“营地+景区”“营地+田园”“营地+研学”“营地+演艺”等诸多模式,预计未来露营营地仍会朝着多样化、创新化道路发展。
诚哉斯言,对于行业而言,不管眼下的风口能持续多久,露营都会成为后疫情时代一种新的微度假旅游体验方式,并以“露营+”的形式长久存在,而运营能力及能否提供全流程的舒适服务、中高端的体验以及跨界联动的能力,才是最终比拼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