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06日

乡贤郑乃谦

题 记

太行山上写人生,情系家乡勤笔耕。身残怀揣记者梦,发掘文化助振兴。

本报记者 李相宜

何谓“乡贤”?《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如今,人们把“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称为“新乡贤”。

记者之所以称郑乃谦为“乡贤”,是有感于他作为一个残疾人,30多年来致力于发展家乡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身残志坚,笔耕不辍,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拖着一条残腿,踏遍了修武县西村乡,在发掘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投入巨大,收获颇丰,先后撰写、发表文章121篇,将近40万字,其中红色题材的文章约占一半,创作摄影作品上千幅,多次举办个人影展,大量作品发表在各级媒体刊物和平台上,为家乡发展文旅产业、赓续红色血脉、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谷雨后,立夏前,满山翠绿槐花甜。记者驱车到西村,如约采访郑乃谦。

自幼多灾多难

为改变命运自强不息

踏入修武山区这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一进堂屋,抬头看见我市著名书画家薛垂广先生于2016年新春为郑乃谦题写的横匾:龙腾虎跃逢盛世,骏马驰骋振家声。

记者细品再三,会心一笑:有故事,说吧!

郑乃谦一边忙不迭地泡茶,一边不好意思地解释:“与薛老师相识快30年了,老先生常常教导我,文化传承,功德无量。有益家国,造福后代。横匾里的龙虎马是我们祖孙三代的属相,寄托着老人家的厚望。”

郑乃谦出生于1962年10月。“还在吃奶时,一场重病差点要了我的命。祸不单行,不满一岁时又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腿留下终身残疾。”郑乃谦低头向记者展示当年曾外祖母给他艾灸百会穴时留下的疤痕。为治疗腿疾,父母背着他四处求医,没有效果,一直到他12岁时才作罢。

1977年冬季国家恢复高考,当时在市内上班的舅舅特意来家里,鼓励毫无自信的郑乃谦考大学。次年7月,郑乃谦高中毕业首次参加了高考,结果名落孙山。渴望改变命运的他只好返校复读。1979年高考时,他的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总分超出本科录取线14分,有望踏进大学校门。

然而,高考体检关卡住了这个残疾学子。

“当时上级教育部门处理过前两年发生的高考违纪案件,没有人敢对残疾考生网开一面。”郑乃谦无奈地说,“那年我们西村公社11个上线考生走了10个,他们早已成为教授级的专家人才,校友张挪富还成了钟南山院士的助手。”

大学没上成,人却出了名,他成为西村公社乃至修武县学生的榜样。经中学老师郭相宝积极推荐,1980年郑乃谦在西村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一边教学,一边自学,开启了自己的逐梦之旅。

1987年,郑乃谦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被焦作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录取,三年后获得了大专文凭。学习期间,同窗好友、焦作电视台记者何向东,对他此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发掘山水文化

为发展旅游摇旗呐喊

曾经自学绘画两三年的郑乃谦,如同路遥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怀揣一个记者梦,1985年开始自学摄影。

“接受同学何向东的建议,1987年我凑了1500元购置了一台美能达X-300照相机,业余时间倾心摄影创作。”郑乃谦说,“有道是,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为避免背上误人子弟的骂名,我干脆离开站了10年的讲台……”

1990年春节后,郑乃谦在西村街头开了个摄影服务部。秉持服务群众生活与工作、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营理念,他挎着心爱的照相机,奔波在西村的山山水水间,以照相经营支撑摄影创作,以摄影创作促进旅游开发。

“上世纪80年代,焦作市公布的八处市级风景区中,我们西村乡就占两处,即影寺风景区和青龙洞风景区。因为位置偏僻,人迹罕至,鲜为人知,我把这两个景区当成了摄影创作基地。勤劳纯朴的父老乡亲、日新月异的农村、南太行的壮美景观,都是拍摄的题材。”郑乃谦回忆起过往的经历,语气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感,“从1990年开始,我每年都要多次进深山创作,就连走亲戚也随身带着相机。攀悬崖、钻深沟,忘了自己是一个肢体残疾人。有一年深秋在青龙洞景区创作,我和向导摸到绝壁上,晚上被困在深山,饥渴难忍。为了吓跑野兽,不断地燃放爆竹……”

1991年12月,郑乃谦在摄影门市部的三间小房子里,举办了首次个人摄影展,展出作品70余幅,既有山水风光,又有乡土人物,牛刀小试,颇有成就感。

时隔三年,郑乃谦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又成功举办了一次个人摄影展。1995年加入焦作市摄影家协会后,郑乃谦更加忘情地投入创作。1996年,他又举办了第三次个人摄影展。座谈会上,他向各界领导和媒体积极呼吁早日开发景区,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造福当地百姓。前来观摩影展的焦作市文化局领导张金玉、殷繁正等人大加赞赏,并以实例证明,摄影文化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当时的市领导、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功佩曾两次莅临展厅指导,并题词鼓励。

翻看着郑乃谦为记者提供的一大摞剪报资料,触摸着他不同凡响的探索足迹,记者被深深地打动了。在他举办的历次个人摄影展中,西村两大景区的风光摄影都是主要内容。为借助社会力量宣传家乡旅游资源,他多次带领摄影家、画家到景区创作。大家开玩笑说,山区农民郑乃谦是在替领导操心啊!

“2000年6月7日,河南电视台文艺部的两位记者专程来到修武采访我的摄影活动。借此宝贵机会,我央求记者到影寺大峡谷拍摄外景。”一行十几人从后河村下到大峡谷中,在高温酷暑中艰难跋涉了5个小时,年轻的记者不但亲身感受了郑乃谦摄影创作的艰辛,也领略了焦作山水的秀美。6月18日起,电视专题片《太行不了情》在河南卫视《文化视窗》栏目多次播出,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影寺大峡谷风光传遍全国。

青龙峡景区管理局筹备期间,郑乃谦无偿奉献出自己10年间积累的作品资料。经过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精心筹备,2001年10月1日,升格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青龙峡景区正式开景。郑乃谦也被誉为“第一个义务推介青龙峡、净影寺景区的民间摄影人”。

发掘历史文化

为乡村乡民培根铸魂

2010年5月,郑乃谦在西村乡政府文化站举办《家乡巨变——摄影20年回顾展》,老同学郭宏鑫建议他,可根据自身条件,逐步从摄影创作转到了文字写作上,好好挖掘一下西村乡的历史人文。

于是郑乃谦便告别了20年的摄影发烧友生涯,一头扎进了西村乡的历史中去。骑一辆摩托车,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采访历史传说,一条古道一条古道地寻觅历史遗迹,一座建筑一座建筑地走访历史事件,从历史的纹路和家族的根脉中,触摸到乡亲们世世代代不屈的灵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小时候不断看红旗渠的纪录片,1998年还看过河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战太行》这首歌至今耳熟能详。1969年开工修建的青龙洞水利工程——革命渠,是西村公社干部群众学习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创举,集中体现了西村群众改天换地的豪迈性格和苦干精神,我觉得这个题材很值得一写。然而,时过境迁,时代没有让这个人间奇迹留下多少历史资料……”郑乃谦一出手便啃了块硬骨头。

2014年,郑乃谦开始搜集资料,从普通民工到连长、指导员,直至原党委书记,采访30多人。其中,当年工程技术员靳福杰、苏法有给了他很大帮助。他与靳福杰、文友郑小选还专门攀上青龙洞水库大坝拍摄资料,体验和感受当年民工艰苦卓绝的精神。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积累素材,最终成稿《荡气回肠创业歌》。

“2017年,这篇稿子被收入《修武文史资料》第33辑,得到原《修武县志》副主编毛成身老先生的高度认可。后来,修武县文联公众号《百家岩》两次推出,阅读量突破了4000,众多读者热情洋溢的留言,是对我巨大的激励。”郑乃谦在艰苦付出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成功。2017年,他被修武县政协聘为文史撰稿员,两年之后又被焦作市政协聘为特约文史专员。

(未完待续)

上图 郑乃谦。

本报记者 李相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