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3月18日

我的戏迷生涯

□王凤山

我的戏迷生涯从看戏开始,然后是演戏、写戏本,直到耄耋之年仍沉迷于戏剧的创作。

我父亲是一名铁匠,他边做活儿,边哼唱怀梆,还时常带我一起去看戏。我进城上高小时,豫剧团过来演出,我便喜欢上了唱腔高亢嘹亮的豫剧。一有空闲时间,我就到剧院看戏,有《白蛇传》《花木兰》《义烈风》《麻风女》以及后来的《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红灯记》等。

我还跟我的启蒙老师杨烈祯学拉板胡。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们村每逢春节都要排戏庆贺。那年放假回家,杨老师让我唱戏,演《小白旗的风波》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质量检查员。我出身农民家庭,对农村生活十分了解,把检查社员锄地质量的场景演得活灵活现,获得观众好评。可是由于嗓子不行,成了“唱戏没嗓,担担没膀”。于是,我开始搞戏剧创作。

每逢节日,学校办文艺晚会,班级出自编自演的节目中,有我编创的相声、快板、话剧等。为此,同学戏称我为“作家”。我还把自己写的作品向新乡市文联投稿,如《街道的早晨》《相亲记》《春水绿野》等。后来,参加工作来到焦作,曾参与大型豫剧《焦裕禄》《红色矿工》的创作。《焦裕禄》的演出引起周边市、县剧团观摩仿照演出,剧本被河南省权威戏剧专刊采用。1973年,《红色矿工》参加全省戏剧会演,我曾与常香玉同桌用餐。她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此同时,我创作演出的独幕曲剧《红炉下乡》参加了新乡市会演,并获得当地文艺界专家的称赞。

之后,我全身心投入广播新闻工作中,十分重视戏剧节目广播,除安排全剧广播外,还邀请专家、名角解读、教唱重要唱段;办有《听众点播》戏剧节目,很受市民欢迎。

退休后,我每天看电视戏曲节目,也没有停止戏曲作品创作:根据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谢延信的感人事迹,创作了大型豫剧《翁婿怨》;游览了汉献帝陵后,写了古装历史剧《山阳公》,并由两家剧团演出了其中的第六场《药店风波》;创作的《中原赤子》,表现了济源抗日烈士于思礼的英雄形象,省豫剧三团准备筹划演出。

虽然剧本还没有一部正式演出成功,但作为戏迷,完成了我应做的,也为晚年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