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3月18日

花式诈骗盯上老年人莫贪心守好“钱袋子”

本报记者 梁智玲

防诈骗的关键是什么?天上不会掉馅饼,要牢记不贪心”……近日,老年志愿者在解放区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进行反诈宣传时,这句宣传语格外引人注目。近年来,电信诈骗、街头诈骗、银行卡诈骗、反洗钱等花式诈骗盯上了老年人,这些骗局利用老年人网络知识欠缺、鉴别能力差、有贪小便宜思想等特点,屡次得逞。又是一年“3·15”,老年人如何防诈骗,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前几日,居住在解放区新华街道的刘阿姨因为一次网购,闹得很不愉快。她在微信直播中看到卖多功能老花镜的广告,商家宣称功能很多,并明确告知不满意可以退款,为了改善视力,她花了近2000元,和老伴一人买了一副。但收到货后,发现就是一副普通的老花镜,并没有“自动变焦”“缓解视疲劳”等功能,可在退货过程中,经过几番周折,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商家盯住了老年人期待健康的迫切心理,夸大其词宣传,我花钱买了个‘当’。”刘阿姨说。

除了网购上当,老年人还经常会在电信诈骗方面栽跟头。居住在我市山阳区艺新街道的高先生,想起来春节期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仍心有余悸。春节假期,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自己是湖南省的警察,需要高先生协助破案,否则就会冻结其资产。高先生的儿子恰好在湖南省长沙市工作,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春节没有回来过年。“会不会是儿子出事了?”高先生被吓得够呛,他按照该“警察”的指示,一步步到了银行,幸运的是,最终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识破骗局,及时止损。

老年人对电信诈骗的识别能力差,在接到诈骗电话后,很容易乱了方寸,在骗子的诱导下上当受骗。记者近日从我市公安部门发布的反诈信息中了解到,一些老年人被骗的金额甚至高达10万元。据我市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2021年以来,人行焦作市中心支行、市反诈中心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快速警银联动反馈机制,各家银行高度重视“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强化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按照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要求,加大对可疑账户风险排查,收到了一定效果。“老年人接到转账、汇款电话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大意,切忌不能把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泄露。”该工作人员提醒。

触网,让老年人体会到了智能时代的便捷,也承担了一些未知的上当风险。69岁的杨先生在用手机上网时,因频繁出现的弹窗广告,损失了好几百元。杨先生说,弹窗广告的内容五花八门,有领红包、刷视频换钱、点击链接赚佣金等,这些广告让本来就对智能手机使用不熟练的老年人苦不堪言,稍不注意就会掉入陷阱。他就是在不经意间,点击了视频下方的链接,购买了一个对其并无作用的“会员服务”,导致微信钱包里的钱被扣掉了好几百元。

为了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近段时间,我市各级各部门针对老年人防诈骗,进行了多渠道、多种类的宣传。我市一些社区、派出所警务室、银行把针对老年人防诈骗当成一项重点工作,通过老年志愿者巡回宣传、举办防诈骗知识讲座等形式,反复多次提醒老年人。在生活中,老年人如何做才能守住“钱袋子”?修武县公安局周庄派出所民警许立中结合当前反诈骗实际情况,提醒老年人:不轻信网上宣传的“商品万能”广告,网购时要选择正规网站,不点击弹窗广告;公检法部门是国家执法机关,不会使用打电话的方式进行案件调查及处理,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接到以家人、朋友、同学的身份向你索要财物的电话、微信、短信,一定要先辨别信息真伪,不轻易转账汇款;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泄露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

图① 组织老年志愿者学习反诈骗知识。

图② 老年志愿者进社区宣传反诈骗知识。

本报记者 梁智玲 摄

■记者手记

帮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

□梁智玲

近年来,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时有发生,五花八门的诈骗套路让许多老年人防不胜防。织牢“防护网”,为老年群体的权益护航,是值得每个人关注的社会课题。

从社会层面讲,推动技术创新,加强联防联动,可帮助老年人远离陷阱。当发现老年人在短期内手机信息异常、通话异常、银行账户异常等情况时,相关部门应给予特别关注,从制度、技术方面着手,为老年人的财产安全护航。电信网络实名制、智能识别涉诈账号并及时中止交易等科技力量,都可以事半功倍地保护老年人的权益。

走入人生的暮年,对孤独的害怕、对陪伴的向往、对健康的渴望,成为老年群体的主要期盼,也容易成为诈骗团伙牟取非法利益的突破点。子女为老年人提供坚强的“情感后盾”,也有助于老年人保护“钱袋子”。在生活中,子女除了向父母多科普诈骗套路、多聊聊社会动态、多进行风险提醒,还要关注老年人情感需求、思想心理状态,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