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3月17日

忆起童年看大戏

本报老年记者 毋法洪

近日打开手机,网友晒出的一张老照片让我眼前一亮。那是60多年前,博爱豫剧团在山区演出后分社领导的一张合影照,虽年代久远,但我仍能辨认出其中一些人。仔细在记忆中搜索,当年他们牵头为山区百姓请大戏的一幕幕历史碎片,渐渐在我脑海中清晰地连贯起来。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农历正月里,寨豁公社田院分社筹委会请县豫剧团上山演出。剧团团长听说田院是全国著名劳模卢凤仪的老家,又是闻名遐迩的戏剧之乡,便欣然受邀。那时山上还没有公路,大家把剧团的行头、道剧等绑在驮架上让牲口驮着,百十号演职员跟在骡马队后面,沿着崎岖山路,步行30多公里,来到分社所在地田院村慰问演出。

听说剧团来分社演出,田院村及其周围的十三四个山村的人们早就兴奋不已。他们几天前就纷纷运来木料和秫秆,在分社门前的两块大谷垞地搭建戏台,垒起锅灶,为演出作好准备。山下的小商小贩也不失商机,卖肉丸、炒凉粉、冲藕粉的,卖花米糖江米糕、冰糖葫芦的,卖发卡、别针的摇货郎等,也早早在戏台周围画地摆摊儿,做起了生意,那场景比昔日赶庙会还热闹几分呢。

头天晚上,戏台两侧上方,两盏明亮的大汽灯高高悬挂,把台上台下照得如同白昼。当天傍晚,田院村四周的山梁上闪烁着一条条用火把和马灯组成的灯龙,那是翻山越岭、顺着山间羊肠小道来看戏的各村乡亲们。

大戏即将开始,剧团乐队敲起锣鼓家伙,铿锵有力的响声在山谷回响,我的心也随之沸腾。当地民间艺人高元明老人说快板书烘托气氛,令台下观众啧啧赞叹。本想正本戏该开始了,不料在琴师定调试音之后又上演了一出垫戏《赶脚》,那滑稽的表演和欢快的场面,又赢得观众不时叫好。

焦急的等待过后,正本戏《天仙配》终于开演了。一阵紧锣密鼓之后,伴随着悠扬的豫剧过门琴声,台上帷幕徐徐拉开,饰演七仙女的演员小玉兰闪亮登场,场下观众顿时发出热烈的掌声。故事情节一幕幕展开,观众凝神静气追着剧情往下看:秀才董永卖身傅家为奴,以所得银钱葬父,孝行感天。恰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她下凡,与董永结为百日夫妻。后因他们违犯天规,玉帝令七仙女返回天宫,只许他们每年农历七夕在天河鹊桥相会……随着剧情矛盾冲突跌宕起伏,我的心情时紧时松、时喜时悲。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那时我还年少,看戏的审美观很肤浅,不过从那时起,我积累了一些戏剧知识,如戏剧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何为台词、潜台词和布景、道剧等。我也从此爱上了豫剧,渐渐成了一位戏迷。

为了演职员吃好睡好,各村都踊跃送来米面和棉被,每天还为他们宰杀一只山羊慰劳;剧团为了感谢大家,还派出小分队到偏远山村为老弱病残者送戏上门,小玉兰给当地善良的申妈妈做了义女……

历时数天的演出终于落下帷幕。剧团离开那天,村里村外的乡亲们纷纷前来送行。大家彼此恋恋不舍,依依惜别。这次演出虽时间短暂,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让山里人大饱眼福,过足戏瘾,当地百姓也受到了戏剧文化的熏陶。从此,山村的男孩女孩们开始练走场、学唱段、练空翻、学倒立、折软腰、学武打。放牛、放羊的在山坡上练空翻;犁地、赶车的在田间、路上不时甩一声响鞭,清一下嗓子,来一段豫剧清唱……原本就是“戏窝子”的田院村又涌现出许多“戏精”。目不识丁的老戏骨张九德和申世银老人脑子里装着100多部戏曲,组织村里的“戏精”们开始排练。村里的怀梆剧团和响器班从此红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