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3月16日

藏在博物馆里的“和合文化”

本报记者 王玮萱

“和合共生”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与新时期和谐文化同出一脉。“和合”语出《国语》《管子》,“和”“合”互通,意味相异相补,和谐共进。

而在历史上,“和合文化”不仅出现在书籍里,人们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模板。

近日,武陟县博物馆向本栏目推荐了一件反映“和合文化”的明代瓷器——“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原本不是仙,只是兴趣相投、乐见彼此的两个文人,后被雍正皇帝亲封为“和圣”“合圣”,身份得到了官方确认。

他们一个叫寒山,为“和圣”;另一个叫拾得,为“合圣”。他们诙谐相拥,笑看人生,向今人传递着“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

“和合二仙”瓷器通高26厘米,像高23.5厘米,二仙散发,微笑,身着宽衣,胸膛裸露。左边一仙右臂搭在右边一仙的肩膀上,左手执荷花,左腿直立,右腿弓曲于右仙身后。右仙右手端一圆形宝盒,左手握于胸前。

武陟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件彰显中国古代“和合共生”文化的上乘之作。

相传,寒山与拾得是唐时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僧人,寒山诗文写得很美,和当时同样在寺里干杂活的拾得关系很好。他们朝夕相处,吟诗作对,情同手足。唐贞观年间,二人来到苏州寒山寺,终有大成。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山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从此扬名。

寒山、拾得的诗清雅脱俗,不唯名利荣华,尽显坦荡胸怀,深受历代文人推崇。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只有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一问一答,将二人的豁达、超然、大度、洒脱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寒山题材最早可追溯至唐末五代,后历代文人对寒山题材推崇备至。在民间,人们逐渐以绘画、剪纸、雕塑等民俗化形式演变二人形象。明清时期,“和合二仙”形象已经成熟,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形象大都为孩童像,披发、宽袍、笑容满面,憨态可掬,一个手持荷花,一个手捧圆盒,迎合“和合”之意。

明清时期,“和合二仙”常常寓意家庭和睦、婚姻美满。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又赋予了“和合二仙”新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

下图 明代瓷器“和合二仙”。

(武陟县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