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3月10日

学雷锋往事

本报老年记者 毋法洪

3月5日,学雷锋日。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就像矗立在我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向前。

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小学生。那时候,学雷锋、做好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佩戴红领巾,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走村串户,为烈军属、五保户帮忙做家务,给生产队义务拣麦穗、拾牛粪,尊敬师长,孝顺老人。我们从点滴做起,雷锋精神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参了军。军营里的学雷锋活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指导员引导我们从思想上学雷锋,把活动推向深入。针对部分新兵以为当工程兵是“路走对了,门进错了”和“整天跟沙子打交道没啥意思”的想法,让我们和雷锋“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对比,及时让我们端正了服役态度,在施工中不怕苦累、不怕风险,肩扛料斗浇筑工事,膀子磨烂了继续施工。那时我们的思想很单纯,经过学习雷锋精神,我渐渐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努力在工作学习中做最好的自己,入伍不到半年便入了团,年终又被评为“五好战士”。

上世纪70年代,退伍返乡后,我仍时刻以雷锋为榜样,让雷锋精神和军人作风在乡村发扬光大。那年5月1日,中午正在麦场打麦,突遇“雨泼场”,慌乱中我错把村里最有威望的老农家的扫帚背回自己家。发觉后我立即还给他,谁知他说啥也不要,原因是他听说我经常打扫村间小路,就把那扫帚送给我了。此后,我天天早上趁人们熟睡之时挥舞那把扫帚,义务扫路更加勤奋、认真,不仅净化了环境,也扫除了私心杂念。乡亲们夸我退伍不褪色,我心里一阵愉悦。如今,那老农已过世多年,我也从乡下搬到县城。许是敝帚自珍吧,那扫帚虽已大部分脱落,扫帚把缠了又缠,可我仍舍不得扔掉。每次看见它,就像看到雷锋和那老农的背影;握着它,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师专上学,小组长一直干到毕业。其间,每周轮到值日时,我不好意思指挥那些和我年纪相仿的组员,便一人独自完成全组的扫除任务。这又是雷锋教我做的好事,虽有点累,却很惬意。

此后的20多年,我重返教坛,把学雷锋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德育内容贯穿教书育人的过程,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我言传身教,对同事、学生像春天般温暖,对工作像夏天一样热情,对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冷酷无情。

我以雷锋为榜样,学生也见贤思齐、向我看齐,好人好事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日早饭后正准备上课,学校大门口来了一位老人要见校长。老人带来一包瓜子糖果,要求校长转赠并表扬我班班长等3位同学。原来这位老人是一位抗美援朝英雄,一人在乡敬老院住。这3位同学听说后,相约每天下午帮老人挑水、扫地、整理屋子,已经坚持了3个多月。

如今,社会和谐、文明,这与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密不可分。新时期,我们要学习英雄,让雷锋精神开花结果,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