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1月21日
论二两
□张舒羽
甲: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二〇二二年的春节。
乙:是啊。
甲:今天是除夕夜,我们两个给大家说一段相声:《论二两》。
乙:二两?
甲:不知道了吧!
乙:这有什么不知道的?
甲:您能说出个一两三四五吗?
乙:一两三四五?
甲:觉得别扭是吧,应该是一“二”三四五。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用“二”,什么时候用“两”?为什么今年是二〇二二年,不是两〇二二年,不是二〇两二年,也不是二〇两两年,更不是两〇两两年呢?
乙:得得得得,一会儿福建的朋友该冲过来打你了。
甲:开一个小小的玩笑。不过这也确实说明了,是“二”,还是“两”,这是个问题。
乙:经典台词不好乱抄的啊。
甲:我今天就来找找规律。首先呢,说数字的时候用“二”,说量词的时候用“两”。
乙:您举个例子?
甲:比如说数字,“二”分之一,不是“两”分之一;“二”点五,不是两点五;圆周率是三点一四一五九“二”六,不是三点一四一五九“两”六;我旁边这位是“二”百五,不是“两”百五。
乙:你才“两”百五呢!
甲:二百五都说别人是“两”百五。
乙:没听说过!
甲:量词就更简单了:给您说相声的是“两”个人,不是“二”个人;我这里有“两”张纸,不是“二”张纸;就连鲁迅先生也写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乙:这都背下来了。
甲:那可不嘛,经典台词呀!还有一个更绝的,今天是除夕,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喝着小酒。可是儿子啊(对着乙),你今天只能喝二两。
乙:占便宜来了。
甲:您看,儿子喝“二”两酒,他不喝“两”两酒,也不喝“两”“二”酒,更不喝“二”“二”酒。儿子在家排行老“二”,不是排行老“两”,大家都叫他“二”郎,不叫他“两”郎。二郎平时不太聪明,有点“二”,不是有点“两”。
乙:打住,我有个问题。
甲:问吧,爸爸一定倾囊相授。
乙:又来了。“两点”的“两”,这“两”可是数字吧,为什么不说“二”点,要说“两”点?
甲:问你妈去!
乙:那要这么说的话,我也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甲:行啊“两郎”!什么规律?
乙:这“二”呀,是数字,是国外传进来的,但是“两”就不同了,是从古至今一直都在用的,比如说:“两面三刀”“两败俱伤”“两股战战”“两手空空”“两眼一抹黑”。
甲:这都什么词儿啊?不对不对。
乙:怎么不对了?
甲:怎么都不对!传统用“二”多了去了,“二泉映月”“二龙戏珠”“二虎相争”,《诗经里》有“二三其德”,《孟子》里有“二者不可得兼”,还有一本书叫《二刻拍案惊奇》。让我想想,还有“二五八万”“二道贩子”“丈二和尚”“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乙:停停停停,你说的也都不是什么好词。
甲:欸!这回你倒真说对了,“二”本来就带有贬义。
乙:比如说?
甲:比如说,“二”百五。
乙:朝那边指去。
甲:还有二把刀,二皮脸,二流子,二愣子,二傻子,二憨憨。
乙:还真多。
甲:而且意思也不太一样:二把刀有点菜,二皮脸有点赖;二溜子有点滑,二愣子有点傻。
乙:一套一套的。
甲:二傻子有点憨,二憨憨有点……还是憨。
乙:嗨。
甲:而且,“二”和“两”有时候是不能替换的,一旦换了,别人就听不懂您在说什么了。
乙:您给举个例子。
甲:比方说这位(指着乙),这位平时喜欢喝“二锅头”,听“二人转”,拉“二胡”。前“两天”,他正给他的“二儿子”讲“二氧化碳”,把他在上“大二”的“二侄女”也吸引过来了,他“二儿子”正不想学习呢,就对“二侄女”说:“‘二姐’,我们‘两个’出去玩吧”,你当‘二连长’,我当‘二营长’”。他看着孩子学累了,也不忍心啊,就说:“玩到‘两点’就赶快回家,我订了‘两点半’的电影票,咱们走过去要‘二十分钟’呢。”又对他“二侄女”说:“你‘二舅妈’‘两点二十’左右来接你去逛街,你可得劝她,那个‘两万二’的包不咋好看,叫她千万别买。”
乙:真能白嚯的。
甲:要是把“二”和“两”替换了,那可就全乱套了。
乙:您给表演表演。
甲:这位平时喜欢喝“两锅头”,听“两人转”,拉“两胡”。前“二天”,他给“两儿子”讲“两氧化碳”,把他在上“大两”的“两侄女”也吸引过来了,他“两儿子”正不想学习呢,对“两侄女”说:“‘两姐’,我们‘二个’出去玩吧”,你当‘两连长’,我当‘两营长’”。他看着孩子学累了,也不忍心啊,就说:“玩到‘二点’就赶快回家,我订了‘二点半’的电影票,咱们走过去要‘两十分钟’呢。”又对他“两侄女”说:“你‘两舅妈’‘二点两十’左右来接你去逛街,你可得劝她,那个‘二万两’的包不咋好看,叫她千万别买。”
乙:嚯!
甲:说得我这一头的汗呐!
乙:您别用袖子擦汗呐,给,我这里有“二”张纸。
甲:所以说,是“二”,还是“两”,这是个问题。
乙: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是“两点”,不是“二点”。
甲:您再喝“二两”就知道了。
乙:去你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