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1月10日

说说中医的“心”

本报记者 孙阎河

上周,有读者致电本刊热线,说自己心脏不好,时常头脑昏沉,一位略懂中医的朋友说要心脑同治。就想问问,中医有这种说法和理论吗?为此,记者走访了市中医院人民院区心病科主任赵金岭,他解释,中医自古就有“心脑相通”之说,近年来,有中医专家提出“脑心同治”,而这都源于中医对心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赵金岭说,中医称心、肺、脾、肝、肾为五脏,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五脏对应五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是生命之主宰。另外,心主血脉,这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人体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就能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也使与心脏相通的脉管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地跳动,就可以了解一个人全身气血的盛衰,并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心的阳气充沛,就会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这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条件。

赵金岭介绍,心还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中医从人的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应。所以,也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同时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类经·疾病类》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因此,一个人血脉的功能异常,也必然导致神志的改变。再者,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人的一切思维、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心神的指挥,而这全靠心血的供养。心的功能正常时,人的思考敏捷、神志清晰;一旦心的功能虚弱,则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症。所以,在中医上常心脑并称、脑心同治。西医也常常把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统称心脑血管疾病。

赵金岭说,《医学入门·脏腑》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中医“心”的概念不仅充满了辨证的思维,也饱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鲜明特色。总之,中医“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