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12月24日
用文化滋养生命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黛 烨
说实话,这本343页的《问学·余秋雨》,我是从2019年1月开读,直到今年11月上旬才读完,历时两年多,创下读书之最。不是不想读,而是不忍一下子读完,因为它如一桌珍馐美味,需要细嚼慢品,方能领略其中的妙味。掩卷回味,我还深深沉浸在用文化滋养生命以及用生命滋润文化的哲理中。
悠久历史,篇篇精彩。余秋雨先生用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11名学生,开设了中国文化史的课程。这本书的主要亮点,是他和这些学生一起创造了一种最生动的课堂方式。阅读该书,自己仿佛端坐在课堂,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在文化的阳光下沐浴。47堂课如一部鸿篇巨制,每一堂课又像一篇精致的美篇,使你爱不释手地翻阅着、享受着。课与课之间又互相衔接,承上启下,让人顺着历史和文化的脉络逐渐走向明晰。余秋雨先生用最具个性的文笔和语言,按朝代分文人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从“童年的歌声”到“文明的胎记”,从“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到“道可道,非常道”,从“寻找真实的孔子”到“君子的修身治国”,从“混乱和美丽同在”到“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从“五百年斯文所寄”到“走向现代的困惑”,这些话题,让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对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保持敬畏之心和绵长的记忆。此外,每节课的标题都精雅,极富诗意,让人在展开丰富想象力的同时,如饮醍醐,回味无穷。
详略解读,启迪心灵。余秋雨先生在书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故意把中国文化史的早期部分大大加重,因为我认为它们是全部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我故意在某几个古人身边反复流连,因为我认为他们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的魂魄所在,至今还活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我又故意在某些漫长的历史走廊里快步走过,因为我认为那里的故事只属于故事,出于古代宫廷史官和现代说书艺人的谋生需要,不必让很多人记忆……”简洁明了地阐述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之深厚,也说明了余秋雨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话题设计之缜密。这本书的模式,可以说是最新的散文式,文中贯穿着人物的对话,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讲述华夏五千年文化。令人欣慰的是,在第四课《文明的胎记》中,余先生讲述第一个文化记忆——有关商代的文化记忆。余秋雨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必须承认,在中国文化史上,河南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文化的早期记忆,都和河南密切相关。”由此阐述文化是全民族的一种沉淀,如要唤醒必然翻江倒海……
新颖见解,开阔视野。历史,不能照搬,也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辨析的思维来看待。余秋雨先生以博学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种总体的透视,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对中庸之道的学习,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庸之道,是21世纪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佳哲学,可惜很难让外国人领会。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在谈到司马迁写《史记》时阐明,“一切弊气之作、解恨之作、泄怨之作是不可能写好的。他的动力,是当时意气风发的中华文明给予他的,是汉武帝的大地给予他的。”他认为李煜的文学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奇迹,“杰出的艺术常常是人格分裂的结果,甚至是政治荒地上的野花。一切都志得意满的人,很难在艺术上成功”。诸如此类的锦言妙句,在每堂课中均有体现,俯拾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