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12月24日

乐读《论语》

主讲人:李乐观

扫描二维码

收听《论语》精彩解读

【原文】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3)。”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评价南容:“邦国政治清明,他不会被弃用;邦国政治混乱,也可免遭刑罚和伤害。”就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弟子南容的评价,对其通权达变的处事原则予以赞扬。

(1)南容:也称南宫适(音kuò),名韬,字子容,春秋末年鲁国鄹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2)道:这里指国家政治符合的最好形态。

(3)刑戮:因触犯法律而受到刑罚和伤害。

上一章讲孔子嫁闺女,本章讲孔子嫁侄女。这个侄女是他哥哥孟皮的女儿。孟皮与孔子同父异母,为叔梁纥的一个妾所生,尽管当时他是家里的长子,但因天生腿有残疾,没有继承的权利,所以倍遭冷遇。孟皮的母亲更是不幸早逝。在叔梁纥去世后,颜徵在带着孔子移居曲阜的阙里,因可怜孟皮,也将他一并带走,从此相依为命。孔子对哥哥向来照顾有加,这一次更是直接做主,将侄女嫁给了品学兼优的青年才俊南容。

南容德行高尚,修养极深。《宪问·十四》篇里,孔子称赞他:“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南容真是君子啊!真是崇尚仁德啊!他既有治世之才,获得重用,也能审时度势,明哲保身。这与孔子在乱世之中的权变思想有着相通之处。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称得上是圣人之中最能顺应时势懂得变通的人。这种变通绝非无原则的“随风倒”,而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大义持守中庸。比如早年他在齐国不被任用,还受到无端的监视,马上收拾行囊,果断离开这是非之地,以致走得太急,连淘洗的米都没有淋干。后来他在鲁国担任大司寇,却因三桓的蓄意排挤,周行列国。孔子从不刻板于所谓的形式,这也是他赞许弟子南容的地方。而《先进·十一》篇里,又补充了一条孔子嫁女的理由:“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正是听到南容反复吟诵《诗经》里白圭的句子,孔子更坚定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才决定把侄女嫁给他。

多少年来,有人曾试图品评公冶长和南容之间孰优孰劣。公冶长曾经受过刑,南容却治世则有为,乱世能自保。这样比较起来,认为南容更优秀一些。而孔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将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容,也是为了避嫌。其实这种比较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应该说两个青年都非常出色。也许正是考虑哥哥孟皮腿有残疾,孔子选择了南容这样一个身世背景好、道德修养高又能兼济时势的人,相当于给了哥哥一份额外的保险,使其晚年生活有着更为稳妥的保障。

(第83期)